誅殺了董卓,是時候開始分贓了,程遠志有心安撫好各路諸候,最好是將各路諸候給打發了,讓各路諸候回到自己的屬地去。
- 0 Comment(s)
- 2021 年 2 月 3 日
而這座數百年的古都洛陽城,程遠志可沒打算讓給各路諸候,佔據了洛陽城,守住了皇宮,其中的好處多多,不言自喻。
挾天子而令諸候,莫說董卓了,對任何一方諸候都是致命的誘惑。
「本初、孟德、文台,此番討董,多虧有你們三位,你們如此年輕,卻年少有為,真是漢室社稷之福,想必往後百姓們定將因為有你們,而過上好日子。」
程遠志先客氣了一句,隨後又補充說道:
「本初,你誅賊有功,本司空打算迎回少帝,並向天子上表請功,封賞你為冀州牧,孟德亦膽量過人,可擔當為豫州牧,而文台勇武如虎,可表為荊州牧,不知你們三人意下如何?」 這就是過河拆橋,妥妥的卸磨殺驢了。
程遠志看似開出的籌碼不小,許給了袁紹、孫堅和曹操三人都是州牧的官職,一方大佬的存在了。
然而,這亂世里的州牧,始終還不如朝堂上高高的三公之職。
曹操和孫堅自知沒有資格和程遠志談判,萬一膽敢有異議,被程遠志在心裡的小本本記上一筆,回頭就派兵將曹操和孫堅給抹殺了,也有可能。
想要抗議,只能寄希望於袁紹,袁紹麾下的兵馬不少,又是袁氏之後,且本來的官職就不低了,有渤海太守呢,如今程遠志殺了董卓,取而代之,至少也得給眾人一個三公之位吧,好歹賞賜個司徒、司空或太傅之類的。
就算袁紹拒絕程遠志的提議,想和程遠志對著干,硬著來,那也不要緊,畢竟程遠志殺了袁紹沒用,反倒是便宜了袁術,讓袁術佔了理,還會讓程遠志之前討董積累的名聲空虧一潰。
「程司空,董卓已伏誅,如今天子歸位,為天下萬民所盼,我等雖不敢居功,但朝堂各官多有凋零,紹不才,願向司空自薦,不知司空覺得紹可否勝任太傅一職?」
反正是坐地分贓,討價還價,袁紹先將自身內心的理想官職報給程遠志,若是談不妥,那州牧就是保底了。
袁紹很希望能拿到三公的官職,這樣四世三公的袁氏就在袁紹的手裡發揚光大,變成了四世四公了,這等功績就連袁術這個嫡子都搞不到,豈不是讓袁氏眾人刮目相看,紛紛看好袁紹。
聽到袁紹的話,程遠志的臉色瞬間就黑下來了,一手摸出腰間的馬鞭,內心憤怒難忍,眼看就要舉鞭子抽袁紹這不知好歹的賊子了。
你袁紹何德何能得討要個三公?那拼到兵馬幾乎全光的孫堅不是也得賞賜一個三公,刺殺董卓的曹操呢?
這分明就是想砸場子咯。
「本初之才,世所難有,縱然是公路,恐怕也不及本初的風采。不過這三公之職,卻是暫為不妥。本司空身為討董的傳檄人,司空的官職不變,若是將三公之職許給本初,本司空倒是沒意義,就怕本司空會無官可賞,變得功高震主,還望本初能夠體諒一下本司空。這三公之職,切莫再提,本初到了冀州,成為冀州牧,坐鎮一方,亦能造福百姓,與本司空同朝為官,替天子效力。」
程遠志三言兩語就將袁紹給拒絕了,還給袁紹戴了一頂高帽子,事實上若不是和袁紹陣營不同,立場各異,程遠志還真挺看好袁紹,勝於袁術的。
不過,官職可不能亂給,一旦官職亂給,就和之前漢靈帝劉宏賣官斂財一樣,有才沒才的人都能爬上高位,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。
果然,袁紹不由面色不愉,想不到程遠志輕描淡寫就談崩了,不待袁紹多說,直接將談判的桌子都給端了。
州牧一職,愛要不要,不要的話,程遠志還能省一個名額。
「如此,紹就多謝程司空了。程司空,冀州離京城洛陽極遠,且又是大亂剛漸,百姓民不聊生,紹身為冀州牧理應快馬上任,為民作主,這就連夜奔赴冀州,特此向司空告辭了。」
袁紹已經打定了主意,這冀州牧要不要無所謂,反正有討董的名聲加上袁氏的身份,足夠袁紹在冀州興風作浪了。
無非就是將董卓誅殺了,繼續討伐程遠志而已,討董改成討程,多大點事啊。
袁紹甚至都想好了,一出了京城洛陽,立馬就效仿程遠志之前討董,向天下各州郡傳檄文,召喚各諸候來討伐程遠志。
以程遠志的兵力,不到十萬,且大多還是步兵,不及董卓鼎盛時期的一半,袁紹有信心等彙集了各方諸候,討伐程遠志將會更加順利。
程遠志知道袁紹僅得了州牧,內心肯定氣不過,堵著一口怒氣,這京城洛陽想必不會久待,而放了袁紹出洛陽,袁紹瞬間就會陣前倒戈,從討董陣營里轉變到討程陣營了。
不過,程遠志並不在意,留下袁紹、曹操和孫堅三人在洛陽,那才是巨大的後患。
不能斬殺,還得時日地預防著袁紹等人在暗中搞小動作,還不如讓袁紹、曹操和孫堅各回屬地,真要和程遠志作對,那沒事,亮明車馬,互相廝殺一波就是了。
「本初,本司空沒有看錯你,你果然心懷萬民,胸有韜略。罷了,本司空就不強留本初了,本初你歸心似箭,本司空再不懂做人,阻攔於你,那就有點不近人情了,強扭的瓜不甜。這樣好了,本司空讓奉孝去皇宮裡均出一些糧草,當作給本初踐行了。還望本初到了冀州,好好用心履任,為百姓謀福。」
要走的,自然不會留。
程遠志順著袁紹的話茬,直接將袁紹給趕出京城洛陽,省了更多的糾紛。
袁紹面沉如水,朝程遠志拱手抱拳,隨後一甩披風,憤憤然地離去。
「多謝程司空,誅殺董卓這等亂臣賊子,乃是操的職責所在。如今得司空器重,封賞為州牧,操感激不盡。操不得不稟明司空,董卓雖已伏誅,然而漢室天下各地尚未平息戰亂,甚至尚有黃巾余兵在作亂,害民害郡,操特向司空請辭,操即日啟程回豫州,平定戰亂,儘快恢復百姓活計,休養生息,還望司空能夠同意。」
曹操撿回了當初刺殺董卓的七星刀,已是一喜,如今又從程遠志的手裡得到豫州州牧,曹操已經很滿足了。
飯要一口一口吃嘛,胖子又不是一天胖起來的。
雖說曹操和袁紹一樣,都有心推翻袁紹,壯大自己,但曹操比袁紹更強於隱忍,不會像袁紹一樣,將喜怒形於色,掛在臉上,讓程遠志一眼就看出來了內心所想。
有袁紹帶頭,離開京城洛陽,曹操也算試探出程遠志的底線了,只要不留下在洛陽與程遠志爭搶戰果,那程遠志所賞賜的就會不折不扣地落到曹操的手裡,有一州之地,足夠曹操白手起家了。 當初,程遠志不也僅僅得了幽州一地,就不斷地合縱聯橫,到現在才有這般的規模。曹操相信等出了京城洛陽,大有可為,況且有州牧的官職在身,加上麾下有夏候氏和曹氏相助,想控制豫州,對外發展,問題不大的。
袁紹是看中了冀州之地,盛產戰馬,土地肥沃,物產豐華,且冀州可西出并州,南下兗州,東出幽州,搞得好,將兵馬招募出來,絕對可以席捲天下。曹操得了豫州,則是看中了豫州乃是產糧之地,沒有後顧之憂。
這年頭,兵馬好招,糧草難籌。
豫州同樣是兵家必爭之地,可南下荊州,東進徐州、揚州,北上兗州,曹操想的是在豫州扎穩腳跟,就開始大量地招攬人才,畢竟豫州的書院極多,可不比冀州、幽州這些偏僻荒涼之地。
「孟德,你怎麼也和本初一樣毛躁?董卓已誅不假,但京城洛陽剛定,城內尚需要大量的人手,你若是和本初一樣離開洛陽赴任,那本司空又少了一個得力助手。罷了,孟德,你所言也有理,哪怕領了官職,卻不赴任的道理。孟德你一日沒到豫州,自然無法為豫州百姓出工出力。說來,還真不能拖了,當官不為民作主,不如回家賣番薯。孟德也是心志堅定之輩,本司空就不做惡人攔你了,你且下去做好準備吧,啟程之前,本司空讓奉孝為孟德備一份厚禮。」
程遠志看著曹操,發現曹操對自己的威脅,恐怕還要比袁紹更勝,袁紹雖然背靠袁氏,且為人溫潤如玉,頗有謀略,但袁紹的缺點也很明顯,自負自大,剛愎自用。
而曹操就不同了,曹操這人除了狡猾如狼,奸詐如狐之外,為人還極能聽取諫言,能夠廣開言路,對於人才很重視,完全不在乎對方的出身,曹操就是有些不厚道,以自我為中心。
袁紹背後的袁氏名頭是大,門生遍天下,不過那這些袁氏門生大多有自己的心思,不會全部選擇效力袁紹,大部分都支持嫡子袁術去了。
不比曹操,夏候氏和曹氏對曹操忠心耿耿,且兩族門內有大量的人才,層出不窮,因此程遠志在袁紹和曹操之間,反而更為忌憚曹操。
曹操同樣施禮之後,退出了大殿,領著夏候惇和曹仁等人速速離去。
「程遠志,董卓這等逆國反賊,堅本為孫武之後,國之忠臣,為討董出力那是應該的。如今能夠成功誅董,有始有終,最為難得。承蒙程司空的青睞和舉薦,堅在此多謝司空了。不過,不隱瞞司空,江東路遠,堅此戰又是折損極大,除了糧草告急之外,麾下的兵馬十不存一,堅斗膽請程司空能夠將部分西涼鐵騎俘虜賞賜給堅帶回江東,堅也好有顏面面對江東子弟。」
孫堅不會像袁紹和曹操那樣,為了一點名聲,而不將手裡的利益放在眼裡,這荊州州牧,孫堅想要,糧草也要,孫堅甚至還瞅上了程遠志大量的西涼鐵騎俘虜。
這些俘虜再不濟也是青壯,到了江東能夠充當勞力,開山採礦,鋪橋搭路等等,都用得上。長期潛移默化之下,孫堅有把握將這些俘虜給勸降了,從而培養出自己的一支騎兵。
回了江東,孫堅的兵馬全是水軍,水戰一流,但離了岸,孫堅的大軍比別人的步軍都要不如,尤其是跑起來,容易氣力不繼。
孫堅來了洛陽,看到董卓有西涼鐵騎,程遠志麾下的公孫瓚有白馬義從,就連曹操都有小規模的虎豹騎了,孫堅說不羨慕,說不饞,那是假的。
程遠志聞言,眼前一亮,這孫堅竟然如此醒目,比袁紹和曹操更加懂得審時度勢,不愧是傳國玉璽丟失的頭號嫌疑人。
「文台,這些西涼鐵騎都是從賊的罪犯啊,縱然本司空將其賞賜給文台,恐怕西涼鐵騎到了江東也會水土不服,難以生存的。不過,既然文台提了,文台又是有功之臣,本司空豈能拂逆了文台之意,這樣吧,本司空這次俘虜的西涼鐵騎不多,就將其三千俘虜給文台吧。文台回江東的時候,還請一路小心一些,這天下還沒太平呢,多有宵小之流為非作歹,文台麾下的兵馬不勝昔日,望諸事謹慎。」
程遠志有點忌憚這悍不畏死,勇不惜命的孫堅,說是江東猛虎名幅其實,一點都不虛的,討董這一路來,要論兵馬最少,當屬孫堅,要論與董卓死磕到底,那也是孫堅。
要是換成曹操或袁紹,折損到最後,兵馬所剩下不到一千,恐怕就會心生退意,開始明哲保身了吧。
而孫堅孫文台沒有,一路廝殺,哪怕戰到一兵一卒,對董卓毫無畏懼,甚至不介意充當各路諸候的槍頭。
「多謝程司空,堅感激不盡,無以為報。司空,江東山長水遠,且京城洛陽又有司空坐鎮,天子無憂,堅覺得是該返程回江東了,出來的時間也不短了,再不回江東,堅生怕江東之亂又起,到時還得重新撲火,百姓的日子還不能安定下來,那堅受這州牧之職,可就有愧咯。」
孫堅不卑不亢,感謝程遠志之時,倒是比曹操多了一點誠意,程遠志眼觀孫堅的面色,發現孫堅所言不似有假,是真的有心回江東了。
程遠志不由客氣了起來,笑道:
「文台,本初和孟德急於離去,那是北邊不穩,多有外族叩關,東邊乃是產糧之地,不可無人鎮守,你在江東好不容易來洛陽一趟,竟然也想急著回去,看來本司空要在這洛陽城內成為孤家寡人了,無人作伴啊。好了,文台,你思鄉心切,本司空可以理解,那你就準備準備,然後啟程回去江東吧,待往後得閑了,記得再來洛陽城,與本司空一斜,到時本司空請文台喝酒。」
程遠志揮了揮衣袖,示意孫堅也退下去吧,這些諸候大佬人人如龍,個個英雄豪傑,想要壓制都得費心費力,至於招攬,那就別想了,純粹浪費心機。 孫堅得到批准,徐徐而退,同樣退出了大殿,離了洛陽皇宮。
袁紹、曹操和孫堅各自帶著兵馬,暫時離開了京城洛陽,不過不代表一切就已經結束,這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罷了。
董卓亂政,各路諸候欺負董卓是個良家子,程遠志這才能利用一篇討董檄文做到千呼百應。
如今董卓死了,換成程遠志在京城洛陽當家作主,而程遠志的出身更為不堪,乃是黃巾反賊從良,更與宦官買官、外戚勾結,搞得不清不楚,想要推翻程遠志的人,大有人在,比之董卓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要論程遠志身上唯一的優點,大概就是娶了前議郎、大儒蔡邕之女蔡琰了吧,剩下的全是可圈可點的污漬了。貪圖美色,娶了黃巾反賊的太平聖女張寧,結交商賈,納了中山甄家之女甄姬。
這些罪狀,不用找那些文人士子,隨便拉一個武將出來,就能替程遠志羅列一頁紙之多。
程遠志將麾下眾將齊齊喚來京城洛陽,進行了第一次坐鎮洛陽的議事大會。
程遠志高坐在上首,左右兩邊則是兩個軍師,郭嘉和戲志才,下面分成兩邊,各自坐著一排武將。
有統領漢巾軍的劉備、關羽和張飛等人,也有龍威軍將領趙雲、華雄,還有白馬義從主將的公孫瓚,以及汜水關的守將李榷,除此之外,還有站在程遠志身後默不作聲的典韋。
「諸位,董卓伏誅,天下共賀,皆是爾等之功,群策之力,這一杯酒,本司空敬你們。」程遠志端起食桌上的酒杯,遙遙敬了敬下面的文臣武將。
「敬主公!(敬司空!)」眾人忙提起酒杯,朝程遠志回敬,隨後盡飲了杯中酒。
酒過三巡,菜過五味。
程遠志將手裡的酒杯往桌上一放,頓時就收斂了嬉戲的神色,開始進入主題了,說道:
「討董成功,可天下尚未全平,尤其是天子的號令不出洛陽,各地諸候不敬天子,這等現狀,本司空眼見為之心痛不已。西有馬騰、韓遂於西涼作亂,牛輔、郭汜和樊稠雄踞於三輔之地長安,亂我漢室,引來外患。北有袁紹、孔融之流,不思安定,反而盡起刀兵,不斷地攻略并州等地,大多虎吞幽州、兗州之勢;東有曹操、張邈之輩,窺探我青州等地,想揮兵東進,攻我司隸;南有漢室宗親劉璋聯手劉表佔據益州,有與江東猛虎孫堅圖謀中原之心。」
「最為重要的是百姓,我漢室百姓如今正因各方諸候的私心和妄想,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,我等身為漢臣,自當為漢室效忠分憂,今日將各位召集於此,所為之事無非就是一個:如何治理好京城洛陽,以及本司空麾下管轄得到的各州郡,並且救出其他州郡的百姓,讓百姓過上好日子。你們都是本司空的肱骨之臣,忠義之士,不必有所顧慮,暢所欲言,只要說得對,本司空肯定會統統採用,不會漠視你們的意見和建議。」
程遠志這人從不吝嗇,投奔程遠志的任何人才只要有出工出力,程遠志就會視其功勞,讓各人能夠有用武之地,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。
果然,程遠志話音一落,許多人就回過味來了,程遠志這是想守住京城洛陽的同時,以天子之名,去征討不臣了,說白了就是擴張勢力,做大地盤了。
好一個挾天子而令諸候。
董卓得到天子,想的是得到了一個保護盾,從此能夠尋歡作樂,花天酒地了,而程遠志得到天子,想的卻是利用天子的大義,來讓諸候們臣服,從此結束漢室的亂象,讓百姓們重新過上安穩的日子。
這就是明主與昏主的區別。
「主公,想要天下平定,百姓安心,所謂攘外必先安內,志才建議主公可將夫人們都遷來洛陽,一來洛陽繁華,夫人們也能過得好一點,不受偏僻窮寒之苦,更能為主公分憂,二來洛陽作為古都,想必是主公往後多年經略的地方了,不會經常離開洛陽,夫人們來洛陽,也不會與主公離多見少,影響三軍將士的軍心和士氣。」
戲志才第一個就跳出來了,雖說程遠志不像董卓一樣,得了洛陽,佔據了皇宮,一心就撲到宮內的美人妃嬪上面,而是想大展拳腳,好好作為一番。
然而,程遠志不提,難道身為臣下的人就能視而不見,避而不提了么?戲志才膽大心細,越過郭嘉,直接向程遠志進言了這一條計策。
迎接夫人們回洛陽。
程遠志的夫人們現在不少了,有張寧、有甄姬、有蔡琰、有貂蟬,況且往後也會越來越多,尤其是大軍在外,攻打各方諸候,到時那些罪臣之後、美人胚子,程遠志自然得統統收入房內,以服其心。
戲志才一說夫人們,害得程遠志不由將心思拉到貂蟬和蔡琰等人的身上,不由想起的確很久沒見到張寧和甄姬等人了。
程遠志大為滿意,甚至想要出言附和戲志才的提議了,不過身為雄主,程遠志卻不能表現得近功好色,否則與董卓又有何異。
程遠志強忍著一言不發。
然而,郭嘉和劉備等人何等聰明,一看戲志才提的計策,程遠志沒有反對,可見這一條計策是被戲志才給搶先了,只好拱手附和戲志才,替程遠志找個借口,說道:
「主公,戲軍師所言極是,夫人們都賢惠有佳,淑良賢德,持家有道,理應迎接回洛陽,好無後顧之憂。」
對於這個,程遠志不想拒絕,但也知道接甄姬等人回洛陽,這是小事,不該成為這次議事的主題,被麾下的文臣武將拿來大說特說,程遠志揮手壓了壓,說道:
「好吧,這事就交給志才去辦,將本司空的夫人們都接到洛陽來,額,就在皇宮內選一些好點的大殿,各自安頓下來吧,反正這皇宮裡的大殿空著也是空著。好了,莫要再提本司空的內眷了,本司空招攬你們到麾下,是要你們替本司空平定天下的,而不是讓你們來給本司空料理家事的。」 程遠志看似責罵,嘴裡卻笑了起來,能接夫人們到身邊,程遠志是求之不得,幸好戲志才和郭嘉等人能夠洞察人心,看透了程遠志的需求,替程遠志解決了難題。
當然了,除了給程遠志接女人,程遠志更希望麾下這些人能夠繼續為程遠志排憂解難,提出更多更好的計策。
「主公,我等大軍剛入駐京城洛陽,三軍疲憊,宜靜不宜動,嘉建議主公可暫時將麾下兵馬操練一陣時日,同時盡量招募青壯和勸降俘虜的西涼鐵騎,轉化為我軍的將士,假以時日,我軍的兵馬肯定會更勝昨日。此外,就是遍訪群賢,京城洛陽乃是上古名都,這裡除了一些名門豪強之外,還有許多隱士能人,倘若主公能夠將這些人招攬到麾下,那到時文臣武將多了,自然不愁有內憂外患。」
郭嘉給程遠志的建議也很中肯,雖說循規蹈矩,但勝在實用,可實操性強。
現在程遠志最缺少的就是時間,程遠志麾下的兵馬不多,地盤不大,但程遠志手裡握著天子和京城洛陽,只要程遠志漸漸坐大,不用像董卓一樣,手握著二十萬西涼鐵騎卻不擁兵自重,反倒一心圖樂,只需程遠志將討董得到的戰果盡數消化掉,郭嘉就有把握讓程遠志坐穩這洛陽城。
要知道俘虜的西涼鐵騎不是少數,哪怕勸降之後,轉化率不高,弄出二三萬騎兵,問題不會太大,而程遠志略施優惠,將洛陽城的百姓們籠絡人心一波,到時民心可用,再在洛陽城這裡招賢納士,一番運作之下,還愁天下大業不成么?
程遠志點了點頭,郭嘉和戲志才兩人的出身都極為低賤,但低賤也有低賤的好處,比如兩人獻出的計策大多實用,樸實無華,平平無奇,偏偏最為貼切。